您现在的位置:赤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 学校概况>> 内容
 

蒲圻师范校史概述

 

蒲圻师范始创于1937年,前身为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创办70年来,校址十据九迁,校名随行政区划变化多次变更,既经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考验,又经历了解放后政治斗争的风雨洗礼,其盈盈一脉,始终不绝。

1937年春,湖北省第一督察专员公署在蒲圻县城北门书院街今赤壁市实验小学处创办蒲圻简易师范学校,何锦章(至1938年春)、镇宝纡(1938年春至秋)相继任校长,此为蒲师发轫之始。迄1938年秋,日寇入侵,鄂南沦为游击区,学校被迫停课,弦歌中绝。

为了抢救沦陷区失学青年,粉碎敌伪奴化教育 阴谋,1939年9月湖北省政府在咸宁与鄂城、阳新接壤之邹家山创立湖北联中鄂南分校,亦称五县联中(武昌、鄂城、蒲圻、大冶、咸宁)。校分两部:本部设邹家祠,分部设邹阳谷。分校主任由专署教育科长陈竹虚兼任。招初中、高中、简师共六班,学生约300人。讵料开学不足三月,日寇来袭,校舍遭焚毁而停办。

1940年冬,彭旷高受命出任鄂南行政区督察专员兼游击军司令,力邀时供职九战区的同乡万国钧共赴鄂南,兴复鄂南教育。万君深晓大义,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辞职,不避艰险,驰入敌后。是年除夕,万国钧抵达鄂南游击中枢之咸宁大幕山舒窦专署驻节地,谋划重建湖北联中鄂南中学分校。1941年元月开始筹办,计分两部:第一部选址专署附近八里许之陈华国,设高中、初中、简师计六班;第二部选址阳通路南之崇阳县金塘羊眼滩,设初中六班。专署委任教育科长陈竹虚,视察余济时协助办理。三月一日正式开学,招收阳通公路南北学生539人。彭旷高兼任校长,万国钧副之,代行校长职权;并聘陈竹虚为第一部主任,余济时为第二部主任,王楚冉任训育主任,卢翔云任事务主任。鄂南弦歌复起,人心快慰。

1941年5月4日,日寇三路进犯大幕山专署驻地,专署及所属机关,悉被摧毁,遂移驻陈金;分校第一部尚无毁损。至22日晚,又闻敌寇围攻大幕山,为师生安全计,分校第一部拟于翌日拂晓前,向高桥方向转移。讵料师生束装待发之际,厨工来报,大豆煮熟。训导处遂令分散携带,以充干粮。迨分豆毕,钟鸣三下,匆匆就道,疾行仅五里,天已大明。至大屋李家,与敌遭遇,师生330余人潜伏于李家村背之石鼓尖山中。旋敌携炮据山巅,步兵掩其下。师生蛰伏山林,被困四昼夜,水断粮绝,情势岌岌可危。至25日,学校被毁,敌始退去。事后清点,俘去教师夏甘澍,死初中学生周寅宾,伤高中学生林绍华。设非战地应变训练有数,则师生之殉于此役,不堪设想!此诚厄运,然学生之志气,反益昂扬,大有校舍可毁而读书报国之志不可摧之慨。

6月3日,专署南迁高湖,学校亦迁鄂城北山阮家(距大幕山20里),举行期考,权作结束。

   1941年,实行新县制,全省分为8个行政区,鄂南为第一行政区,每区设师范学校一所。省府决定湖北联中鄂南分校一部改制为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年5月,通城光复。6月初,专署续迁崇阳大源,万国钧校长为计划第一部复校事宜,留阳通公路北。嗣以寇蹄纵横,咸宁鄂城大冶间,无容身之地,乃于月底潜越阳新公路慈口敌据点,绕道江西修水,前往羊眼滩第二部。既抵大源,乃于6月28日接彭专员自恩施发来之巳感电称:“教育厅已委任万国钧为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筹备主任,嘱向崇通一带觅妥址筹设。”(后于8月13日奉省教育厅午顾电,颁发筹备主任委令一纸。)正踌躇间,7月10日,转奉省教育厅5月28日晨俭电示:“一﹑鄂南分校,依省政府决议改组联中办法,改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范初中各办六班;二﹑原第一部高中改办师范,初中简师仍旧,第二部六班改办崇阳县初中”,始悉改组筹办之具体方案。万国钧校长乃商请专署饬通城税务局暂借生活费300 元,率第一部避难员工9人,于7月25日抵达通城,觅定通城县麦市石坪段刘村为校址,借用民房、祠堂作校舍。8月3日,所有员工由麦市迁到刘村开始筹备。经呈准卢翔云、徐佩华协助筹办,开办经费,暂由专署垫支。当即商准通城税务局长葛皇甫暂借修建费1000元。时值物价上涨,购置12班所需之校具教具,区区千元,颇感不敷,幸得筹办人员精心筹划,地方政府士绅热心支持,捐工捐料,未及一月,即完成筹备任务。乃于8月27日开始招生,一面请专署通饬阳通路北武昌、大冶、咸宁、鄂城、蒲圻、嘉鱼各县政府,通知原肄业分校学生,并代为登记,限期护送到校;一面由本校直接招生,并通告第二部必须转学之旧生,限于9月15日来校注册。特定于9月18日,旧生入学,新生考试,以示本校之创立与国家共命运,而知所共勉。学校开学,标志着鄂南最高学府——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正式在石坪段诞生。初学校经费,省厅核定为14996元,由鄂南自征自给。专署饬令通城税务局每月拨款8000元,尚难如数领足。直至1941年底行政会议,万国钧校长出席力争,始改为省库预算列支。

依据省厅意见,结合鄂南地方实际,学校编制,暂设普师两班(男女分班),简师(一年制与四年制)两班,附设初中七班计十一班。放宽入学资格,招收男女学生464人。1942年春,增四年制简师一班,完成12班编制。1943年秋,呈奉厅令增招普师一班,编制扩充为13班。同时开办附属实验小学,编制2班。

1941年10月24日,省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546号训令:委任万国钧为省一师校长。同时,聘任卢翔云为教导主任,王一之为训育主任,徐佩华为事务主任。计有教职员工32人,其中专任教师18人,专任教师中大专毕业生16人,留学生1人,大都颇有名望。如崇阳程楚生毕业于武大;咸宁贾子任是武汉著名数学教员;玉环侯宗谷是原湖北美专讲师;通城郑宝莹是前清拔贡;何显汉是有名的教育家、书法家和诗人;化学教师葛汝柟曾留学日本,其父原系大学教授,曾任教东京帝国大学。日军占领通城后,多次悬赏招寻他父子。葛父隐居深山,葛汝柟先生坚持民族大义,不为所动,留在一师过艰苦生活。一师学生,大都来自武昌、鄂城、大冶、咸宁、蒲圻、嘉鱼、阳新、崇阳、通城、通山等县,少数来自沦陷区。在校期间,享受全公费待遇。尽管生活苦,条件差,学生不仅毫无怨言,而且学习异常勤奋,每次全省统考,一师学生成绩常名列前茅。

一师创立之后,声望所及,遍于湘鄂赣边,远近沦陷区青年,与不甘奴化之伪校学生纷纷前来,投考一师,甚或冒着生命危险。曾发生过易学智被黑店谋害,程小义被日寇活蒸的惨剧。大批青年学生来校,接受抗日救国之教育与训练,对日寇奴化教育阴谋,无疑是一种沉重打击。是以一师有“鄂南教育堡垒”之称。

一师创立于战时,经费支绌,设备简陋,全赖师生协力,解决困难。时教室不敷,1942年9月,借刘村隙地,师生动手,备料雇工,土墙茅盖,建教室5栋,大礼堂一栋,两月而成;战时课本奇缺,学生全靠手抄笔记,实感苦恼。学校自己购置印刷设备,编印教材;为补副食之不足,师生课业之余,种菜、砍柴、运粮;运用壁报、文字画报、戏剧、游艺、化装讲演等形式,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寒署假组织社会服务队,进行战地宣传,慰劳将士。军民感奋,耳目为之一新。

时抗战进入相持阶段,通城一带,杳无敌踪,师生在此度过了最为安宁的两年半时光,然前车之鉴,使师生恒自警惕,居安思危。1943年入春以后,一方面组织学生爬山竞赛,负重竞走,以加强军事和劳动锻炼;一方面派员深入幕阜山勘查转移路线及隐蔽处所,以为急时撤退转移之计。同年冬,盛传日寇调关东军进袭湘桂,警觉之师生乃谋辟第二校址于黄袍山之胡家段(距石坪段仅6里),于寒假开始布置,与山上望湖洞及毗连之大盘山一带居民,商借空房,散藏校内贵重物品,至翌年二月而事毕。

1944年春季开学后,敌由鄂南而湘北企图打通粤汉铁路,师生迁胡家段及粮食转移,刻不容缓。5月28日,日寇来犯,师生急迁黄袍山麓之狼荷洞。午后4时,正疏散间,敌过七里冲逼近塘湖,最后离校之师生,甫出后门,敌骑掠过,距半里许。幸敌寇窜扰目的似期自石坪段越黄袍山脉之苦竹岭直达岳临边境;兼之大雨滂沱,不暇四顾,师生才得从容转进。翌晨转至望湖洞。住三星期,暑假将至,乃作化整为零之计,附近学生,责令归家;远道学生,则分组护校,抢运粮食。全校留校者,凡240余人。山上房屋破败,不堪使用。通城失陷之后,胡家段一带敌寇出没,威胁甚大,遂于6月20日,重迁崇阳义原(亦称培原或御原)。局势稍平,专署即通知于崇阳寒泉举行毕业会考。至27日始放暑假。

1944年9月27日,在义原陶家坪张家开学,学校编制缩减两班。是年12月,敌先后两次来犯,赖挺进将士,血战退敌。1945年元月,敌焰更炽,义原至专署一带,极度惶恐,因越大盘山,至江西修水县全丰曹家,重觅校址,并于寒假期间,完成迁校事宜,三月一日正式上课。时修水全境无敌踪,师生安全无忧。然自长沙、衡阳陷落,交通断绝,省银行鄂南支行日渐枯竭,省机关供应中止,学校粮尽款绝,陷入严重危机。6月25日,学校维持到山穷水尽,暑假开始。七月八日,万国钧校长赴修水向鄂南支行商借维持费10万元(法币),学校始得维持不坠,至抗战胜利而复员。

1945年8月13日上午,暑假留校师生,骤闻日寇投降之消息,一时欢呼若狂,当晚举行庆祝,火炬游行,附近村庄,亦为之轰动。越数日,接省府令,学校迁复原定办学之地蒲圻县城。但因蒲圻县城寇据多年,残破不堪,民房公房,无可利用。乃决定暂返通城,驻大源周家(距全丰曹家78里),待命再迁。

1945年10月初,万国钧校长进省述职,关于迁校事宜,省府面谕,在咸宁蒲圻一带觅定校址,限寒假搬迁。经万国钧校长、卢(翔云)沈(敏荪)二主任实地勘察,决定呈报省厅选羊楼洞北山饶家为址迁复。经过一年的筹备,于1946年12月末迁抵羊楼洞,改校名为湖北省立蒲圻师范学校。

1947年春季,学校班级编制达到最高峰。学生共13班520人。次年秋季,遵省教宣厅令,拨出三上甲(41人)、二上(50人)、一上新生(空额)各一班,充实鄂城师范;同时随班调去教职员7人。学校编制减为11班,学生500人。是年有教职员50人,其中专任教师27人。

1948年3月,万国钧校长离职,全校师生列队步行恭送至赵李桥车站。临别前,学校教职员赠以渡银铜铭,正面镌刻着“桥圜重宜”四个大字,背面为铭文,对万国钧校长创立省一师复兴鄂南教育之卓越功绩,进行了出自肺腑的客观评价。临别登车,师生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依依惜别。万国钧离任后,胡映元继任校长。时有教职员38人。教导主任仍为卢翔云。训育主任改任陈绳其,事务主任改任胡兆雄,会计主任改任陈贤三。1949年3月,校长再度易人,继任校长陈开勋,教导训育会计主任依旧,事务主任改人贾永棵。实有教职员41人。

1948年秋,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节节胜利,鄂南局势更加动荡。羊楼洞位处粤汉路侧,系军事要地。时驻有国民党军一个炮团,一个联勤总部第一医院,内有大量伤兵。后又迁来“中原临时中学”和“嵩云联合中学”。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学校时受冲击,校舍亦被占用。

1949年春,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国民党军风声鹤唳,望风南逃,鄂南局势更加纷乱。学校经费来源断绝,粮食调拨不进,时有断炊之虑。时校方议南迁广州,得进步学生熊科甲、冯阳春等组织地下团支部,发动学生,抵制南迁,蒲圻参议会亦表示反对,南迁之议随罢。5月7日,上任才三月的校长成开勋在签署了最后一个文件之后,即悄然离校,经赵李桥乘车南奔,转逃台湾。随之留校师生因学校无主,亦自动解散回家,少数无家可归之师生,滞留学校,保校护产,直至解放。

1949年5月25日,蒲圻解放,原属鄂南行政区之蒲圻时归辖沔阳专区,沔阳专区军管会文教组派王功品、劭浩、孙克惕、李维扬四人代表人民政府正式接管了蒲圻师范学校。原学校之教职员工,凡自愿为新中国教育服务者,一律留用。从此,蒲师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949年8月,沔阳专署遵上级指示,决定蒲圻师范迁沔阳专署所在地洪湖新堤镇,改校名为湖北省立沔阳师范学校,任命王功品为校长。1951年,沔阳专区撤销,沔阳和洪湖分治,学校再改校名为湖北省立洪湖师范学校。1954年夏,洪湖遭遇百年不遇之大洪水,校舍被淹,无奈于10月迁至江陵县武德中学上课。1954 年冬,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洪湖师范学校迁往沔阳。1955年暑假,学校由江陵迁仙桃新址,改名为湖北省立沔阳师范学校。

1956 年5月,时辖蒲崇通等县的孝感专署鉴于原蒲圻师范学校已迁沔阳,决定重建蒲圻师范。遂派时任孝感高中副校长的魏星桥负责前往羊楼洞镇筹建,同时调原孝感高中总务主任任寿祺协助。经二人反复考察并与蒲圻县政府协商,决定以原志愿军康复医院为主体,就近征用三栋砖木结构的茶场厂房为校舍,开始筹建工作。8月,上级调刘宗之任副校长,主持全面工作(到1961年),魏星桥随后离去。刘任职后,首建教学楼一栋,后又建办公楼和礼堂各一栋,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在上级党政重视和各方支援下,陆续调来素质较好,有大专学历的教师15人,行政职员8人,并调原孝感师范教导主任任鑫平来校任教导主任,后调欧鲁川任书记(至1957年)。学生从孝感专署10多个县择优选拔而来,共6班294人。建校依始,多数领导对学校行政业务尚不很熟悉,教师亦不甚明了师范学校的性质、任务、特点,为此,校领导采取得力措施,大抓政治业务学习,建设合格师资队伍,加上学生素质普遍较好,建校之初即呈现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

1957年春,欧鲁川调离,李恩修代任书记,1960年2月10日,蒲圻县委正式任命谢亚平任书记(到1965年),8月31日,中共咸宁县委文教部任命任鑫平为副校长,刘宗之为第一副校长。在前段工作基础上,学校狠抓“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和“面向小学,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的贯彻落实。教师热情高涨,工作勤奋踏实。华师、武师等高校不断为学校注入新鲜血液,课堂内外生机盎然。学生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市民交口称赞。

1958年,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大办钢铁的浪潮席卷全国,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师生生活秩序被干扰,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令人欣慰的是,贯彻“全面发展”方针见成效,文体活动大丰收。付左权老师等带领校文工团排演的《金银滩》、《布谷鸟又叫了》、《草原之歌》、《洪湖赤卫队》四台大戏,轰动蒲圻县城,当年学校涌现出一些等级运动员,1960年咸宁蒲圻合县后,在同咸高学生举行的对抗赛的运动会上,蒲师学生囊括了除200米之外的所有项目前三名。秋季,在蒲圻全县举行的首届职工运动会上,蒲师教职工又夺得100米、200米、4000米接力、1600米接力、跳高、跳远、铁饼、标枪等单项冠军及总分第一名。此外,高国木老师代表孝感地区参加省运会获五项全能第四名,张云师老师多次带队代表专区参加省篮球赛,均获得名次,成绩仅次于武汉和荆州队。在蒲圻和一中等三个单位交锋,均以高出数十分的成绩获胜。学生中还涌现出一批书法、绘画能手。所有这些,不仅突出体现了师范学校的特色,也给蒲师历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给那段岁月在蒲师工作、学习、生活过的人们留下了闪光的记忆。

1960年9月9日,咸宁蒲圻合县,学校改名为“湖北省立咸宁第一师范学校”。同年秋,和第二师范学校合并,再改名为湖北省咸宁县蒲圻师范学校。1961 年,咸宁与蒲圻分治,再次恢复原校名“湖北省立蒲圻师范学校”。同年,刘宗之调离,胡宗炎调任副校长(至1962年)。1962年,汉阳、崇阳、咸宁等县几所师范学校撤销,学生举行选拔性会考,入选者并入蒲师。1963年,调刘平生任代校长(至1965年秋),任鑫平任副校长(至迁校咸宁)。1965年秋,刘平生调离,谢亚平病休。1966年2月,杨碧厚调任校长。7月,陈保国调任书记(至学校迁咸宁)。杨在任职期间,着力抓了学校的基本建设,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地区财政拨款三万元,全校师生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校的光荣传统,在旧厂房的废墟上掘地三尺,挖出不少砖头石料,新建教工住房三栋,共有建筑面积48758平米,占地37亩。图书30000册,理化生实验仪器基本齐全。

1966年3月, “四清”工作组进校,工作组长陈宝国任支部书记。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掀起“踢开党委闹革命”的浪潮。作为一场全民浩劫,蒲师不仅未能幸免,而且是全区搞得最凶最有名的单位之一,校园内外争斗不止,学校一度处于全面瘫痪状态,损失惨重。1971 年春,根据地区革委会咸革政【71】009号文件指示,蒲师迁往咸宁高中校址,在两校基础上组建湖北省咸宁地区师范学校,原校舍卖给武汉市“五·七”干校,结束了15年“桃李争妍出洞天”的历史。

作为蒲师重要组成部分和教育实习基地的附小,系1956年在原羊楼洞小学基础上扩建而成,1958年与赵李桥小学合并,拥有学生千余人,教师四十余人。1959年仍保持15个班编制。

1957年,学校受地区委托设立函授部,负责嘉鱼、蒲圻、崇阳、通城等县小学教师函授工作,由副校长任鑫平主管,各县抽调一名语文老师到蒲师集体备课,回县教学。面授期间教材由蒲师从中小学课文中选印。反右后停办。

1972年2月,蒲圻县委决定利用中伙公社红山岩原县二中校舍重建师范,招收工农兵学员,定校名为蒲圻县师范学校,黄德生任书记兼校长,杨金标任副校长,龚台铉任教务主任。时有教职员工18人,其中教学行政人员14人。春季招生一年制学生49人,二年制学生97人,师训班学生39人。学员年龄大小不一,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最大的36岁,最小的16岁,基础号的高中毕业当了纪念民办老师,基础差的只有小学三年级水平。除16名应届初中毕业生外,都经过了一年以上的劳动锻炼,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建校之初,学校办学条件艰苦,百废待兴。学生中有一些错误思想和糊涂观念,有的认为当教师倒霉,说什么“读师范不如进工厂”,“蒲师不如咸师”;有的说“年龄大学不进,脑子笨学不进,水平低学不进”;“读师范混公办”等等。校领导根据当时形势,突出政治挂帅,联系思想实际,进行路线教育,用政治统率业务。学校办了四天路线教育学习班,从阶级教育入手请老贫农沈成海,汪再德,马环妈来校讲“三史”,走访贫下中农听“三史”,组织学员写“三史”,开展忆比查活动调动了学员阶级感情,稳定了学习情绪,端正了学习态度。在教学上,鼓励教师钻研业务,提倡开门办学,提出办好新师范的号召。根据师范特点和学员实际情况,提出“三杯水倒一杯水”教学方法,即站在初中高中的高度,解决小学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对口组织教材,分专题教学,既讲知识,又讲教法;既提高文化水平,又提高教学能力。鼓励教师编写教材,提高教学质量。短短一年,教师编写补充教材和经验总结共有:《汉语拼音》、《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实习集》、《英语语音参考资料》、《小学算术教学研究》、《自编数学习题选编》、《毛主席诗词讲稿》、《启发式教学数例》等多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解决了教材不足地问题。熊仁明老师担任师训班语文教学,与学员打成一片,并利用教学之余,编写了深受学员好评的长达两万字的《语文基础知识讲义》;饶仲伯老师工作一丝不苟,半年如一日,写出了有一定价值的长达两万多字的《小学算术复习提纲》。学校进行的路线教育和开门办学活动,带领学生深入工厂田头,请贫下中农进校作报告。这些活动虽然没有摆脱文革思维,但对于巩固专业思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一定作用。1973年,蒲师党支部提出“面向农村三大革命,办好新型师范学校”的口号,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起色。当年七月,学校暂停招生。1974年9月才重新恢复招收新生。

1976 年2月,学校复迁羊楼洞旧址,招生规模有所扩大。1977年,付左权、邓先楷等骨干教师调入师范工作,学校开设高师班和音乐、英语等专业班。同时继续开办短训班,对全县在职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打到四人帮之后,学校开展深入揭批四人帮的政治学习活动,联系实际,澄清路线是非,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对照检查,总结经验教训,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各种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师学生中涌现出一批好的典型。老教师沈烈山一心扑在工作上,一个学期编写了教学资料6种,达八万四千九百多字;语文老师汪松涛,一个学期编写了《逻辑知识》《论说文及其教学》等八万两千余字的六种教学资料。据统计,全校10名专职教学成员,一年来编写教学资料31种,共三十一万九千多字;语文班23个学生,一个学期摘抄各种学习资料28万余字,自觉完成课外作文700余篇,作业题八千多个;数学班24名学生,一学期摘抄资料33万多字,自觉钻研课外作业题四千多个;学生朱念林,早起晚睡,刻苦学习,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后,另作了462道数学题,摘抄三万二千多字的学习资料。师生的教学和学习热情,由此可见一斑。1978年秋,学校开设幼师班,面向全区招生,办学更有特色,生源质量也有了极大提高。1979年9月,教育局正式批复同意蒲师建立附小。学校紧跟政治形势,学习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为方针,指导各项工作,重视学风、班风、校风的建设,实现从思想政治工作为中心到以教学为中心的转移。细化教学要求,每学期定目标定任务。还组织师生,贯彻执行《中学生守则》,学习对越自卫反击战英雄事迹。添置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教学生活,巩固学生技能。学生也从185人增加到465人。1980年春,杨金标调出,邓楚栋调任校长,黄德生继续任书记,沈茂林升任副校长。这一年,学校重视教学法的研究和教学,学生的教学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1981年春,周春林调任副书记。同年学校面向全省招收幼师。1981年教育部开始在中专学校试行职称评定规定,使教师的职称评定步入正轨。1981年3月9日凌晨一时左右,羊楼洞孙家岭突发山火,应赵李桥公社管委会要求,饶松柏,田逢甲等九位老师和邱正炯等150位同学,急速起床扑火,他们不顾天黑路远,山高坡陡,勇敢地爬上山头,与熊熊烈火搏斗,表现出大无畏地革命精神,直至凌晨五点,才扑灭山火胜利返校。根据中央精神,学校进一步落实政策,纠正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补发平反前工资,使一些老同志能心情舒畅的工作。在思想教育方面,贯彻“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和学雷锋活动,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组织“我爱社会主义祖国”专题文艺晚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受到全区师范教育工作检查组的表彰。这一年,学校共有专任教师26人,行政人员6人书记,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专职团干各一人),职员10人(实验员,图书管理员,打字员,会计,保管,事务员,校医,司机,电工,门卫各一人),炊事员12人,共54人。共有九个教学班(七个中师班,一个音乐班,一个幼师班),学生376人。根据师范教育发展的形势,学校提出了迁至县城的动议。

1983年,沈茂林升任校长,同年8月,吴纯法调任副校长。是年夏季,大批大学毕业生分配来校,教师年轻化、专业化水平提高。年底,周春林、黄德生相继调出。本年度,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组织学习《邓小平文选》,继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进行前途理想教育。在教学方面,突出两基教学,重视培养学生普通话、书法、教具制作等实际能力的培养,紧密联系小学幼儿园教学实际来教学,广泛开展文体活动和课外学科小组活动,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普通话教学成效显著,各种课外活动也有声有色。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重点抓了学历达标教育,鼓励教师参加进修函授学习,提高学历层次。生物教师张新顺响应号召,加入援藏教师行列,前往西藏任教。在后勤工作方面,兴办养鸡场,尝试勤工俭学。

1984年8月,沈茂林调出,宋世光调任书记兼校长。为贯彻教育部(84)教党字005号《关于中等专业学校领导班子调整工作的几点意见》文件精神,谢先锋作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干部,升任副书记。10月,吴纯法调出。1985年8月,何慧吾调任校长,宋世光继续任书记。是年,学校第一次召开教代会,民主治校有了制度依据,教职工问题活动和福利待遇也有所改善。1986年7月31日,蒲圻撤县改市,改称“蒲圻市师范学校”。根据全省师范教育发展的形势,学校再次提出把学校搬迁到蒲圻市区。1986年,学校把教研工作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规定了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按稿费300%奖励,省级按200%奖励,地级按100%奖励。对学生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活动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一年级旁边看,二年级试试看,三年级实习干。在学生中也尝试试行奖学金制度。

1987年元月1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羊楼洞政府和我校领导商议,明确表示“把蒲圻师范搬迁纳入八七年政府工作日程”。同月,羊楼洞居民到校内看电影时和学生发生纠纷,殴打学生,冲击学校,学生多人被打伤,激愤的学生罢课上街游行,虽然在全县造成了不良影响,但师生的团结精神,令人感奋。本月我校参加市直单位春节文艺调演,共有七个节目参加演出。1月24日,何校长,宋书记专程赴省教委汇报搬迁事宜,正式把搬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四月五日,何校长参加中南五省幼教工作会议,对幼师办学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领会。五月十六日,我校学生徐青参加蒲圻市青年歌手“白鸽杯”大奖赛获一等奖。29日,我校学生组队参加全省中师合唱比赛获三等奖(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8月份秋季招生工作开始,我校幼师招生范围遍及黄石、鄂州、襄樊、荆州、黄冈、孝感、郧西、咸宁、鄂西等地,生源质量有了很大提高。9月份,丁玲生调入任副校长,何慧吾兼任总支副书记。10月27日至29日,咸宁地区中师田径运动会在我校举行,我校代表队获团体冠军,蒲师男子冠军,进修组女子冠军,女子队精神文明奖。12月24日,学校向市政府提交了《请求落实校址搬迁的报告》。1988年3月5日和7日,宋书记两次去市政府商谈搬迁事宜。4月5日,蒲圻市委正式批复我校成立总支委员会。6月24日,市政府召集凤凰山办事处,童家村,土管局,城建委,教委,蒲师等单位领导在二招举行蒲师迁校土地征用签字仪式,正式落实学校搬迁用地。7月14日,蒲圻市委,市政府批复蒲师搬迁报告。市政府决定成立蒲师搬迁筹建领导小组,由王智芳副市长任组长,教委主任胡学镛任副组长,建委,计委,凤凰山办事处,供电局,土管局等单位领导为成员。8月,初步拟定新校总体规划。计划征用土地90亩,总投资350万元,整个搬迁工程分三年完成1989年,蒲圻师范作为全省调整后的35所中师保留下来,新校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决定买下原立新镇闲置的政府用房,搭起建设的架子。1990年,学校升格为副县级建制,正式定校名为“湖北省蒲圻师范学校”。1991年春,新校破土动工。秋季,在陆水新址设立师范分部,88级普师两个班迁至新址上课。是年,谢先锋改任副校长。1992年,吴纯法、廖衍福调任副校长。1993年9月,学校大部分从羊楼洞搬迁到陆水湖畔新址,羊楼洞只留912,913两个蒲师班。学校举行了搬迁庆典。搬迁之后,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齐全,有普师、幼师、民师、非师范班、函授、卫电等,从此结束了十据九迁的局面,翻开了蒲师历史新的一页。同年底,吴纯法调出。(龚振兴撰稿)